(作者:陈斌)宋人林逋《山园小梅》诗曰:“众芳摇落独暄妍,占尽风情向小园。”我改“小”为“校”,用来描述本文的主角——八十年代的师范生,似恰如其分,也颇有意趣。
宜昌县师范学校旧址
宜昌县师范:营盘岗上学霸聚
1977、1978年参加中专招考进入中等师范学校(简称中师)的以民办教师为主体的社会青年一族,1979、1980年参加高考走进中师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一族,1981—1989年参加中考进入中师的初中毕业生一族,构成了“八十年代的中师生”庞大群体。他们后劲足,成长快,贡献大,实在有如基脚,挺直有如栋梁,撑起过农村基础教育的一片蓝天。
西陵峡口的营盘岗,人称小溪塔龙脉。黄土覆盖,势向长江,因蜀将张飞任宜都郡太守时,曾在此扎营练兵而得名。1700多年后,宜昌县师范学校辗转迁来这里,演武场变成了文昌地,战马嘶鸣变成了弦歌书声。
曾几何时,它因模样太简陋,也因学子被矮化,有“一碗现稀饭”的戏称。从1977到1989的13年里,它却有一段轰轰烈烈的存在,38个班1600多名中师生从这里昂首走出。
从此,他们在教育园地勤耕,也向其他领域拓展,为国家的现代化奠础,为夷陵教育历史增光,为小溪塔新城添彩。
八十年代的中师生们,都是今天所言之“学霸”。他们源自教育的春天,有学而优则“师”之遇,有“灼灼其华”之美。记写他们,如拾取记忆的碎瓣,可再现一段历史的容颜。
外延与特性:为跳农门入师门
八十年代的中师生话题,曾长时在自媒体上热议,发声者多是这个群体的成员。他们或怀念,或自豪,也有惋惜。怀念者,念当年之青春岁月、纯真品行、向上氛围;自豪者,感自己人生有幸、事业有成、贡献可见;惋惜者,叹亏了才华,小了平台,后续发展受了局限。
我觉得对八十年代中师生群体的认识,须对两个关键要素有科学判断。一是外延,一是特性。
关于外延,一般指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期初中毕业后上中师就读,毕业后从教的一族。但我以为,当指上世纪八十年代内入行的中师生。初中毕业后上中师者外,还应包含恢复高考后上中师的那四届,即七七、七八级的社会青年和七九、八〇级的高中毕业生。两类人虽来源有所不同,但所处的时代背景,本身的基础条件,作为教育资源的含金量,以及后来的贡献,都基本相似,且和以前推荐选拔上中师的几届,又完全不同。
几类人的初衷相同,都是为了“跳农门”。
关于特点,我觉得可用“三有”概括。他们幸遇拨乱反正,恢复招生考试,或亡羊补牢,或正逢其时,搭上了时代列车,享受了包分配的制度红利,是有幸的一代;他们在职业生涯中,凭借优秀的素质,得到重用,超常发展,贡献突出,是有为的一代;初中毕业生选择了中师,失去了上大学深造的机会,发展失去了多元选择,也是有失的一代。
笔者是七八年春入校的七七级中师生,毕业后留校任教,后长期从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,自以为对八十年代的中师生有全方位的了解,有条件予以评说。故试图以两个典型班级为例,来展现八十年代中师生群体的风貌。
七七级语文班:违时花开更暄妍
1978年3月25日,宜昌县师范迎来120名新生,届别属七七级,学制两年。这个群体的共同点是:被推荐选拔制度所淘汰,属长期受压抑者;错过了读书的年龄,均龄已在20岁以上;年岁差距很大,突出者有8岁之多;绝大多数是农家子弟,入学前是民办教师;大多数是高中毕业生,学历与中师相当。
入学后分两个班,教学状态是:各科都无教材,任课老师自主选择教学内容,学习靠做笔记;调进了一批有名的教师;重视理科,数理教学是复习初中课程;开设体育和音乐课。
可能是考虑到当时初中师资紧张,也可能是部分学生严重偏科,学校在第二学期进行再分班。分成两个数理班,一个语文班。语文班39人,我是30个男生之一。
语文班大致为两类人。一是初中毕业生,数理基础很弱,但语文成绩很突出。二是高中毕业生,文科相对有优势,或文理科基本上平衡,但因各班人数需要均等被分到了该班。
分科后在校学习时间只一年。由刚调入的李友森老师任教语文,当班主任。当时的教学状态是:有一本省编的浅显的语文教材,但文选课开的不多,作品赏读很有限;系统学习了语法、逻辑和修辞,体现了当时注重基础的特点;学习氛围相当好,学习自觉性很高,自学课外知识者多;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受欢迎;一批人在书法、体音美方面有特长。第四学期名为实习,其实是分到学校工作去了,为当年九月入学的新生腾空间。
大概是“身在此山中”的原因,本班在当时并不显山露水,看不出有什么特别气象,可后来的成就却叫人刮目相看,收种豆得瓜之效。
一批人成长为区域内有影响的教师。特级有曾任县(区)实验小学校长18年的赵金秀;正高有任过县(区)教研室主任的罗德龙;副高有岳兴东、曾德烤、赵祥、胡卫萍,李长风、黎步永;做过中学校长或教育站长的,有韩承金、望开祥、黎步永、罗德龙、赵祥、王昆明;岳兴东曾任教于县师训处、县委党校和县职高;何玲曾回师范任教兼做管理;赵祥、胡卫平主持过全区学科研训;刘宗银、覃昌新任过乡镇师训教师;杨成贵、胡少林任过小学校长;黄宏芬任过实验小学政教主任;一批扎根初中的教师,如李道金、钟德富、魏肇成、陈国金、方克勤、韩启高、张昌华、周承禄、丁其刚等,都是中层干部或学科骨干。
被选拔从政者都出类拔萃。易斌先做县委书记高秉琔的秘书,后做到荆门市工商局局长;何玲做过县(区)委宣传部副部长、区广电局局长;彭明虎做过区医保局局长;王世荣做过区广电局、司法局副局长、区政协文史办主任。
一批同学保持着创作激情。岳兴东、何玲、钟德富、易正权,都有诗文面世。易正权的摄影颇有成就。
笔者忝列其中,取得高级讲师职称,主持县(区)师训工作16年,任两届宜昌市语文学科带头人,退休后有多种专著面世,为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、中国散文学会会员。
张晓英之外,人已古稀都还健在,也算幸事。
分科模式是特殊背景下的权宜之计,但也不失为一种创造。它符合教学对象的实际,顺应了补充中学师资的需要。其后延续三届,语、数之外再设英语班,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初中乃至高中教师,也为这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了基础。
违时的山花有及时雨露,也能开得鲜艳。
前不久,值七七级师范生入校47周年,我作《七七级语文班素描》诗,描绘了这个班集体的概貌。诗曰:
初栖陇亩献青春,幸遇转折入黉门。
乐在村塾开稚子,旋临学府化凤麟。
登堂握印骅骝志,务本守拙桃李心。
可叹吾侪归去后,教坛从此少痴人。
八三一班:千姿百态放异彩
1981年,湖北省教育厅将中师定位于培养小学教师,开始从应届初中毕业生中招生,学制三年。市教育局将各县办师范改为集中办好当阳、宜都、宜昌三所普师。宜昌县师范的招生范围为宜昌、兴山、秭归三县。
初中生读中师是提前端上了“铁饭碗”,在当时很吃香,故报考有指标分配,报考者多为农村户口,录取在县重点高中之先,录取分数线高于县高20~30分。
1983年秋,学校招收新生140余名,分成三个班。此后三年,我和八三一班45名同学结缘,教了三年的文选,做了两年的班主任。我从教一生,以做过师范教师而幸甚;而师范10年,又以带八三一班为快哉。
该班整体优秀,又各具风采。
罗泽旌、杜鸿组织协调能力强;郭卫、王学军、杜鸿是校篮球队主力;颜爱平、邹厚虎、刘祖勇、黄建军、杨兴柱是篮球健将;刘秀、郭卫长短跑没有对手;梅志敏跳远、魏以进短跑厉害;杜鸿、魏以进、张军立创办的小荷文学社影响深远;罗泽旌、李芳、高易蓉、屈克红、梅东波、颜爱平、陈金照文理兼优;刘德志、杨兴柱、黄成才、邓斌理科突出;张自琼、李丹、杨传松、邱代银、李晓红文科见长;胡斌、向启平、梅东波、望开俊有音乐潜质;李晓红会唱山歌;邱代银、李丹有演讲才能;邱代银、刘祖华善交际;颜爱平毛笔字漂亮;杨文荟有大姐风范;张仁英被誉为校花;徐先福、杨万香娇小玲珑;梅东波、郑刚、黄定珍、刘菊有些腼腆;谭必胜、黄大金、吴长军、曹军、周士军、周祖金几位,质朴中藏着灵气。
教过该班的音乐老师周耘、心理学老师吴嵩、体育老师沈功才、政治老师李攀、语基老师颜亮亨、生物老师陈晓菊等,都觉得该班朴实中寓灵敏,沉静中藏波澜。依我看,古人说的静如处子动如脱兔,大概就是他们的模样。
他们毕业后的发展更超乎想象。
魏以进、杜鸿、张军立、李丹、郭卫毕业分配就到了县实验小学;张仁英、王学军分配到了驻宜国企子弟学校;李芳、李丹、谭必胜先后调到宜昌城区任教;陈金照、周承望、郑刚后来任教高职中;张军立做过小学校长;曹军、陈金照、黄达金做过初中校长;刘祖勇做了教育局督导室主任;杨文荟教小学数学有名气;陈正东的足球教学有影响;文科见长的杨传松教获评中学数学高级教师。
邹厚虎异军突起,与数字媒体结缘,从教之余兼职多家国家、省级网络平台的运行管理。
郭卫工作后参军,再入军校深造,转业后在点军区司法部门工作;李丹改行从事教育管理,后做到正科;胡斌到消防、向启平从政,都做到副县;高易蓉改行到央企中远海下属三级公司做人事工作,在专职纪委副书记任上退休;罗泽旌从小学校长做到正县,现为宜昌市政协农业农村专委会主任。
梅东波下海开公司,走得很远。王学军随葛洲坝水泥厂子弟学校迁荆门后,割舍13年的教龄,在国企改制背景下改行,做到省属企业正厅级总裁,现任湖北省水泥工业协会会长。
魏以进教学之余,在文学园地深耕,出版了散文集《故乡魏家坡》,加入中国散文学会、湖北省作家协会。
杜鸿阔步跨入文学艺术殿堂,是宜昌市文化领军人物。为中国作协会员、中国文艺评论协会会员、湖北省文化创意协会副主席、省影视制作协会副会长,出版了《大城小市》等8部长篇小说,编导了《山楂树之恋》《宜昌保卫战》《山路十八弯》《桃花鱼》等有影响的电影。
颜爱平和李晓红结为夫妻,下海到深圳办“启慧教育”。屈克红酷爱的户外登山,做得很有高度。黄建军、谭必胜建起了有形无形的群,成为班级联系纽带。周祖金过早病逝后,大家都伸出了援手安抚其妻女。
坚守在讲台的30人中,1/3以上获得了中高职称。兴山有曹军、邱代银、陈金照、黄达金、刘秀、刘祖勇;秭归有杨传松、邹厚虎、周士军、郑刚;夷陵有周承望、屈克红。从中师生到中学高级教师,乃始于山脚、横绝山巅的大跨越啊!
因由探寻:乘风破浪赖有时
八十年代的宜昌县师范,可谓卧虎藏龙。
七七级梁华,29岁任县教研室主任,从政后做到市人大副秘书长、市委副秘书长。七八级秦德兵,做过高中校长、教研室主任、进校电大校长、分管教学的教育局副局长。七八级易正贵、八四级刘艾国,是三峡高中的特级和正高职教师。七八级蒋隆荣、望运锡,七九级秦玉龙,八一级张学元、八八级王兵,都跻身副县级干部。八一级姚太元,任实验初中校长多年,数学特级教师;秦在卫做过葛洲坝集团掌门乔生祥的秘书。八二机王罡、八三级聂其红,做了县教育局局长;八三级刘建新,保送华师后进省教育厅,再到省高院做庭长,现为审判委员会副厅级专职委员。八四级王卫是正高职教师;汪元程曾任宜昌市常务副市长、武汉市副市长、省经济与信息化厅厅长,目前正公示拟任荆州市委书记。八五级孙华,职后读人大硕士,后为中国科技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。八六级张发云,是正高和特级。他们的脱颖而出,足以证明所在群体的优秀。
客观地说,当年师范学校的师资和设备条件,无疑和生源很不匹配,但走出的学生整体优秀,更有凤麟。究其原因,犹如当年的黄埔军校和西南联大,是时代之功,生源之好。
恢复高考是集结号。奉旨造反年代衍生的推荐选拔,演变成了一种阶层特权,一种制度垄断,为有背景的子女们入学开绿灯。政治条件的框框,也长期紧箍咒般的存在。如此,压抑了一大批可造之才。恢复招生考试、不拘一格地选拔学子,千军万马便得以解放,积压者便如井喷之势涌出。
跳出农门是出发点。严重的城乡差异,逼迫农家子弟们“跳农门”。动乱年代结束后,国家迫切需要充实教师队伍,民办教师们报考时,觉得教师选项更为稳当,便有一批存量人才涌向师范。1981年始进入师范的初中生们,也是或主动或被动地冲着跳农门、有津贴,铁饭碗三大福利而来。
尊师的氛围有吸引力。八十年代初,“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,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”口号响亮提出,教师的作用被肯定,地位被重视,待遇有改善。教书成为人们向往的职业。作为教师摇篮的师范学校,便现门庭若市景象。
传统的师道还有余韵。上世纪九十年代后,拜金主义泛滥,出现“师道之不传也”的危机。八十年代初处于开放的起始阶段,人心纯朴,追求简单。教育还是一方净土,蜡烛和春蚕精神被崇尚。选择做教师,包含着精神境界的追求。
优秀的素质是前提。特殊的时代、经历,塑造了八十年代中师生的特性。他们懂得底层的生态,接受了专业的教育,具有向上、勤恳、耐劳、敬业的特质。在时代机遇来临时,凭借聪明才智,担起神圣职责,就能干得风生水起,创造不凡业绩。刘伯温说“时势造英雄,英雄亦适时”,正是这种情形。
换个角度说就是:在一个特殊的年代,由于制度的原因,一批优秀青年学子,被挤压在基层,导向了中师,但也成就了教师队伍,成就了教育事业。
后来的诸多变化,即使是不断升格的师范院校,生源也大不如从前,且每况愈下。中师成了遗响,八十年代的中师生,成了空前绝后的一代。任凭如何呼唤,也不会好景再来。
19867月年从孝感市师范学校走出,现为华师大校长的彭双阶先生,抚今追昔,不知作何感想,又会有何举措。
白发回首:一片痴心化诗情
当年选择了中师的初中毕业生们,如和上了高中、进了大学的同学相比,若论他们的天赋和人生的舞台,确有一定程度的牺牲。用形象浪漫的说法,叫错过了春暖花开,远离了星辰大海,这也正是社会向他们致敬的理由。
至于我们那两届,遭遇过社会的冷落,品尝过生活的艰辛,以从教为改变人生的途径,从中师起步,筚路蓝缕,却也心愿渐遂。命运的转折,稳定的职业,终身的俸禄,晚年的安然,都始于参加了那场考试而读了中师。故心存感恩之情,毫无怨悔之意,教育情结永在,知足常乐萦怀,倾情杏坛,日月可鉴。这一点,正是八十年代中师生前后两拨人的区别所在。
我的《入师范四十周年抒怀》,即这种心迹的表白:
四十年前梦犹记,营盘岗上身初栖。
一口木箱一床絮,几本旧书几管笔。
从此教学两自奋,于今忧乐敢坚持。
倏尔弄孙兼种草,小酒短诗向古稀。
同窗好友岳兴东似我。他的《和陈斌入师范四十周年抒怀》诗,也表达同样的感受,诗曰:
一举惊鸿留印记,小岗营盘联袂栖。
素面天香羞月貌,锦心本色梦花笔。
陈封大脑欠潇洒,初放小脚尚矜持。
多幸劫余邓公策,同窗同道信不稀。
同窗同乡魏肇成在回顾他初中教学成就时吟咏道:
国防骄子闫正军,北大才女周小琴。
武大华科与人大,岂能屈指一算清?
诗句呈现了一个事实,由草根变身骄子,从乡村走进象牙塔的才子们,成长之路上,有八十年代中师生们的心血。
诗中表现出来的甘当人梯的情怀,正是孔圣以下为师者的品格,也正是八十年代中师生心中的坚守和执着。
2025年4月8日
(感谢杜鸿、杨传松、屈克红、魏以进、王学军、邱代银提供部分材料)
宜昌县师范七七级语文班毕业合影
宜昌县师范八三一班毕业合影
作者(前排右)和八三一班部分同学在小溪塔相聚
作者(前排中)和八三一班部分同学在秭归相聚
作者(前排中)和八三一班部分同学在兴山相聚
作者(左二)在八三一班毕业三十周年聚会上